姓氏起源:1. 出自姬姓,以国为氏。据《元和姓纂》记载:“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(山西翼城)。出公子齐,生伯侨,天子封为杨侯,以国为氏。”建立了杨国。虞于唐,人称唐叔虞。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,因唐地有晋水,就改称晋侯。周宣王之子尚父,幽王时被封为杨侯,春秋时晋国灭杨,杨...
要一篇有关杨这个姓氏的起源的作文800字左右
杨姓是中国第六大姓氏,在“百家姓”中排名第十六。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“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”(NCIIS),杨姓也是第六大姓。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《东方杂志》发表的论文,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。此姓氏在越南也有分布,约占当地人口的1%。在做自我介绍时,人们通常会将“杨”称作“木易杨”;但实际上“杨”字的右边并非“易”,而是“昜”(音同阳)。
姓氏起源:
1. 出自姬姓,以国为氏。据《元和姓纂》记载:“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(山西翼城)。出公子齐,生伯侨,天子封为杨侯,以国为氏。”建立了杨国。虞于唐,人称唐叔虞。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,因唐地有晋水,就改称晋侯。周宣王之子尚父,幽王时被封为杨侯,春秋时晋国灭杨,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。晋武公(燮的第10世孙)时封次子伯侨于杨,称杨侯,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。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,为羊舌大夫,是为羊舌氏。突之孙肸,字叔向,又称叔肸,因戴晋有功,被分封于杨氏邑,其子伯石(字食我)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,人称杨石,又叫杨食我。公元前514年,晋灭羊舌氏,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,遂居华阴,称为杨氏,史称杨氏正宗。杨姓一开始在陕西、河南一带发展,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,并于元朝迁入广东。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:华阴、修武、河内、扶风、梅县等。
2. 出自赐姓。三国时,诸葛亮平定哀牢夷(湖南、贵州的僚族分支)后,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、张、杨、李等姓。
3. 出自他姓改杨姓。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胡谨后改姓杨。《北史》载,杨义臣本姓尉迟,后改杨氏。
4. 出自他族改姓。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施行汉化,据《魏书.官氏志》所载,北魏有代北姓“莫胡芦”氏,后改为汉字单姓“杨”氏。
5. 以封地为姓。周武王之子(姓姬)叔虞,字子于。周灭唐(今山西洪洞东南)后,把唐封地给他。并赏给他怀姓九宗。叔虞(又称唐叔)的儿子燮继位以后,因唐地南临晋水,就改称晋侯。这样,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。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。杨,在今山西洪洞东南。春秋时灭于晋国,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。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“杨”作为姓氏。
6. 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。据《晋书》记载;氐有杨氏,世居仇池(甘肃仇池山)。
7. 出自“扬”姓。以邑为姓。古时有“扬氏邑”。2024-07-01